close
月亮﹐也稱太陰。地球的唯一的天然衛星﹐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在天文學中﹐月球常以符號表示。

距離﹑大小和質量 月球距離地球平均為384﹐401±1公里。這段距離約為地球赤道周長的 10倍。月球軌道呈橢圓形﹐近地點平均距離為363﹐300公里﹐遠地點平均距離為405﹐500公里。月球平均赤道地平視差(即在平均距離處從月球看地球赤道半徑所張開的角度)為57260。而從地球看月球的赤道半徑張角平均值是15326﹐由此可算出月球直徑為3﹐476公里﹐約為地球直徑的3/11。月球表面面積大約是地球表面面積的1/14﹐比亞洲面積稍小。月球的體積只相當於地球體積的1/49。月球質量約等於地球質量的1/81.3。月球物質的平均密度為 3.34克/厘米﹐只相當於地球密度的3/5。月面上自由落體的重力加速度為1.62米/秒﹐為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約為2.4公里/秒﹐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公轉軌道 月球和地球是一對伴侶﹐組成地月系﹐共同圍繞著公共質心運轉不息﹐地月系質心離地心約4﹐671公里﹐因此﹐環繞質心與環繞地心的橢圓軌道相差不大。月球在環繞地球作橢圓運動的同時﹐也伴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年一周。月球不但處於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時也受到來自太陽引力的影響﹐所以具有十分複雜的軌道運動。
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它是一個半徑約1,738公里(1,080哩)的球形固態天體。質量只有地球的1/81.3.平均密度3.34克/立方公分,與地函密度相近。反照率不到0.1.亮度隨位相變化。月面氣體質點的逃逸速度只及地球的0.213,所以月球早期大氣早已逸盡。月球內部結構分月殼、月函和月核3個部分,月核甚小。月球是人類長期觀測研究的對象,也是近代許多太空活動的目標。太空船「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於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使它成為人類星際航行的第一站。
月球在伴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本身還沿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軌道偏心率約只有0.0549,幾乎是圓形。平均地月距為384,400公里(239,900哩),近地距為363,000公里,遠地距為406,000公里。從北面看,月球繞地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月球自轉方向也相同。以恆星背景為準,月球的公轉週期為27.322天,稱恆星週期或恆星月。月球自轉和公轉週期同步,所以月球始終以相同的一面向著地球。月球盈虧的週期為29.531天,稱朔望週期或朔望月。月球公轉速度的不均勻和月球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的不一致造成月球有「光學天平動」,即從地球上看,月球並非嚴格以同一面向著地球,而是略有擺動。擺動的角位移在緯度方向為6.8°,經度方向為8°,從而使地球上看到的月面達到整個月面的57%左右。由於月球質量分布不正好呈球對稱,月球還繞其質心作微小振動,稱「物理天平動」。處理月球運動的數學方法有分析方法(普遍攝動理論)和數值方法(特殊攝動理論)兩種。近代採用月球掩恆星觀測和雷射測距兩種新技術,更可精確測量月球的實際運動。

自1959年10月蘇聯完成繞月飛行以來,蘇美兩國都發射了各種月球探測器,以不同方式(逼近飛行或硬著陸、軌道環行、軟著陸、取樣、載人登月等)對月球進行了考察。到1965年7月已全部拍下月球背面的照片,發現月球背面有很多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大部分地區沒有月海(mare),還發現了長達1,000公里的環形山鏈。由於儀器分辨力的提高,還發現月面上覆蓋著浮土層(由小於1公釐的顆粒和較大的岩屑構成),表明月球上主要的剝蝕作用是流星體和微流星的撞擊。太空飛行器還拍攝到許多月谷。分析取回的月岩樣品,發現色如石墨的月岩同地球上的玄武岩相似。美國太空人員在月面上安置月震儀和光學反射體,光學反射體是在進行雷射測月時使用的 上圖可點進去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觀世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